“蔬菜新型裝備作業效率是人工作業8至10倍,不僅可降低蔬菜生產成本30%左右,而且作業標準化程度高,每畝可增加收益300元以上。”江西省農科院工程所所長吳羅發向記者介紹。
為有效保障“菜籃子”工程,加快推進蔬菜生產機械化,努力提升蔬菜產業市場競爭力,提早備戰春耕,近日,江西省農科院舉辦蔬菜全程機械化現場觀摩演示活動,一批適應大棚生產的小型農業機械集中亮相。
只見一輛無人駕駛的智能小車沿著地上的感應線緩緩駛來,車上托著準備移栽的蔬菜苗,這便是江西省農科院研發的溫室運輸機器人。機器人的研發針對的是溫室作業空間小、濕度大的特點,解決了以往大田機械難以適應的問題。“這個機器人采用輪式行走方式,以磁條導航,不受室內外光線影響,精度高、維修費用低。”吳羅發講起機器人的優點。據了解,機器人通過三坐標六自由度的方向調節,實現了600毫米最小轉彎半徑,定位精度±10毫米。
運來了菜苗,接下來就要移栽了。兩名技術人員推來了一輛“小拖拉機”,先是對準起好的壟,接著發動機器,并隨著機器的前進不時將苗送至轉盤,再由機器上的鴨嘴機構及鎮壓裝置自動栽下,整個過程實現半自動。“這是蔬菜移栽機,能夠把秸稈、大土塊等切開或者壓到土層下面,并同時具備滴灌功能。”吳羅發表示,移栽機可以將倒伏率控制在7%以下,移栽合格率超過90%,每小時的作業量超過4000株。記者注意到,不同于大田生產的自動移栽機,這個機械的個頭更小、更加輕便,盡管依然需要人工輔助,但“無須彎腰”即可完成移栽作業。
蔬菜采收環節也有“武器”。一名工作人員推著葉菜收獲機開始了采收作業。這臺機器的前端就好像是縮小版的大型收割機,中端則是傳送帶,蔬菜隨著滾輪的轉動,在履帶的運送下,直接掉進后部的筐中,完成采收。這個收獲機還是一臺“新能源”機器,采用純電動模式,充電一次可以工作4小時,并且具有高度可調的割臺,可滿足小青菜、生菜、茼蒿、菠菜等大部分葉菜收獲,總損失率控制在5%以內。
江西省農科院相關負責人表示,在江西省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形勢下,蔬菜機械化裝備供給與需求的矛盾不斷顯現。為進一步解決蔬菜生產“無機可用”“無好機用”“有機難用”的難題,有必要實施蔬菜全程機械化科技創新工程,緊盯蔬菜機械化薄弱環節,加快蔬菜耕作、種植、收獲、管理等全產業鏈環節的新型裝備研發及推廣應用,真正實現“科技強農、裝備強農”。